氫能時代來臨:氫能、儲能與智能電網打造的未來城市,不能錯過的能源投資機會 (上)

by Teddy
0 留言
invest in energy cover

近年來,因為極端氣溫和洪水,包括巴西咖啡、比利時馬鈴薯,以及加拿大黃豌豆等作物價格大漲。科學家警告,隨著氣候變遷加速,這些異常狀況會變得更頻繁和嚴重。

可可價格在 2022 年下半年之後就持續飆漲,從大約每噸 2,200 美元上漲至今,在 2024 年 4 月 19 日創下歷史天價,來到每噸 11,878 美元漲幅超過 6 倍之多。這波漲勢主要受氣候變遷聖嬰現象影響,全球主要可可產地——西非的加納與象牙海岸,大量降雨造成可可果樹感染黑莢果病,進而嚴重影響產量,推升全球可可價格。

如果農民無法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,到 2050 年,全球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多達 30 %,全球人口數增加到 100 億。

氣候變遷最大的問題在於,我們無力預測其對未來的影響。

源轉型

自從工業革命以來,人類大量燃燒煤炭、石油等化石燃料,導致「溫室氣體」排放增加,引發全球氣溫上升,進而導致極端氣候事件,例如極地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、乾旱、熱浪、水災和暴雨等。為了顯著降低極端氣候的風險,需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升溫 1.5°C 內

全球減碳行動的兩大階段為:

  • 階段 1:2030 年前減少 43% 碳排放
  • 階段 2: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

達成減碳的三個關鍵步驟:

  • 步驟 1 :碳中和(Carbon Neutrality)增加再生能源、減少化石燃料來降低碳排放,使用碳捕捉與封存(CCUS)抵銷碳排放量,讓產生的二氧化碳(CO₂)排放量 = 移除量。
  • 步驟 2 :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s)全面轉向再生能源,將碳排放降至最低,包含其他溫室氣體(CO₂、CH₄、N₂O、HFCs 等)。
  • 步驟 3 :負碳排放(Carbon Negative)進一步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讓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< 移除量。

延伸閱讀 :什麼是淨零、碳中和、氣候中和?一次搞懂Net Zero、Carbon Negative、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

政策面

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依然是煤、石油和天然氣,這些化石燃料約占全球 80% 的總排放量。

主要經濟體美國、中國、印度、日本就佔全球用電量一半以上,這些國家仍有約 60% -70% 石化燃料占比。為了對抗氣候變遷,實現能源轉型,勢必需要大規模的投資計畫與政策支持。

全球主要國家「淨零排放」目標和計畫:

► 美國:2021 年 11 月簽署 1.2 兆美元的《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》,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與減少碳排放,目標在「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」。

► 歐盟:2020 年 3 月發布了《歐洲氣候法》,將 「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」的目標納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,確保所有歐盟政策朝此目標努力,並為成員國提供實現目標的法律框架。

►中國:2020 年 9 月宣佈會在 2060 年以前實現淨零排放,計畫總共會分兩個階段進行,第一階段是 2030 年達到碳排最高峰,然後開始下降;第二階段則是實現「2060 年達成淨零排放」,稱中國稱之為《3060目標》

雖然各國進度不一,目前已有 130 多個國家提出「2050年淨零排放」的宣示與行動,包括台灣、韓國、日本。

需求面

根據《新能源系統報告》,全球電力需求預計到 2050 年將翻倍,半導體、資料中心、人工智慧、加密貨幣等建構的新未來科技,電力消耗強勁。

到 2030 年,資料中心可能會消耗美國 9% 的發電量
2023年,台積電用電量占全台 8.1%

此外,目前仍然有近 10 億人(全球人口 13%)無電可用,印度和非洲等開發中國家人口也持續增長,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人均用電量,仍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,電力需求尚有強大缺口。

目前化石能源發電總容量為 4,570 GW,再生能源發電總容量將超過 3,300 GW。再生能源已佔全球總發電量的 1/3 以上。

為了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的,不論是對抗氣候變遷的「政策面」,還是來自電力激增需求的「需求面」,全球的能源產業勢必要大幅轉型,再生能源將成為下一個推動股市飆漲的動能。

石化能源歷史

在討論如何投資能源股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能源歷史,鑑古知今才能知道能源市場發展起來的關鍵。

西方石油巨頭

近二百年來,石油一直是人類發現最便宜和最方便的能源,過去幾十年全球石油消費量持續上升。

石油業是只要夠「大」就能建立起成本優勢的護城河,透過併購對手公司壟斷市場,最終擁有油價訂價權。這時就不能不提到 1870 年約翰·洛克菲勒創立的「標準石油公司 (Standard Oil)」。

► 1879 年,洛克菲勒透過和鐵路公司秘密協議,讓鐵路公司提高其他煉油公司的運費,讓對手無利可圖,然後再收購這些煉油公司,標準石油公司此時已控制全美煉油產能的 90%。

► 1882 年,標準石油公司建立 「信託(Trust)結構,由各地子公司運營,但由標準石油中央管理層控制,這是一種跨州壟斷的管理模式。

► 1890 年,標準石油公司重直整合上中下游(探勘、鑽油、運輸、煉油、銷售)整個產業鏈,已經控制了全美 85% 的大多數石油相關行業。以全球市場來說,除了俄羅斯占有約 30% 市場外,70% 以上全世界石油工業已經完全落在標準石油公司的控制中了。

標準石油公司通過收購競爭對手、控制供應鏈,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市場,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對。1911年,美國政府裁定違反了反托拉斯法,將標準石油拆解為 34 家新公司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七家主要的國際石油公司在全球市場上崛起,這些公司被稱為「石油七姐妹」(Seven Sisters)。這七間公司是:

  1. 埃克森(Exxon)
  2. 美孚(Mobil)
  3. 雪佛龍(Chevron)
  4. 德士古(Texaco)
  5. 英國石油公司(BP, British Petroleum)
  6. 荷蘭皇家殼牌(Royal Dutch Shell)
  7. 加德士(Gulf Oil)

1940 年至 1970 年間,「石油七姐妹」掌控了全球約 85% 的石油儲量和市場,擁有全球石油價格的訂價權。主要產油地區包括中東、美國、北非、東南亞等地區,由這些公司掌控開採與銷售。

中東OPEC

石油公司透過控制「供給」控制價格,也就是利用「增加或減少石油產量」來控制全球油價。正如美聯儲透過「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」來管理經濟一樣。

► 1960年,中東產油國伊朗、伊拉克、科威特、沙烏地阿拉伯、委內瑞拉為了對抗「石油七姐妹」,成立了中東產油國聯盟「OPEC」,控制了超過 55% 的全球石油供應,避免產油國彼此競爭降低油價。

► 1973年,第一次石油危機,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石油、宣布大幅減產,導致了石油價格從 3 美元/桶上升到 12 美元/桶,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了近 300%。

► 1979年,第二次石油危機,伊朗爆發革命,導致伊朗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幅減少,油價從 13 美元/桶飆升至 35 美元/桶左右,漲幅約為 170%。

這時期每一次的中東地緣政治衝突,都會讓油價大幅波動,包含第一次石油危機、第二次石油危機、第三次石油危機、伊拉克戰爭等。每一次發生的原因都無法脫離宗教派別之間的衝突(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 、什葉派的伊朗的衝突),或是民族背景的影響(沙烏地阿拉伯的阿拉伯民族、伊朗的波斯民族、以色列的猶太民族)。

美國為了保護全球石油供應,多次進行軍事干預控制石油資源,特別是 1991 年的波斯灣戰爭和 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。

1970 年至 2008 年間,「OPEC」掌控了全球約 50%的石油供給,有全球石油價格的訂價權。

美國頁岩油

頁岩油和頁岩氣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能源創新。2008年美國開採頁岩油技術突破,原油產量大增,已經成為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全球第一產油國,「頁岩油」和「深海石油」使得美國能源自給自足,打開新的地緣政治。

水平鑽井技術 & 水力壓裂技術突破
深水鑽井平台技術突破

► 2015 年,歐巴馬宣布解除美國石油出口禁令,頁岩油產量持續擴大市場份額,油價由114美元/桶下跌至2016年的27美元/桶。

► 2016 年,OPEC在市場份額已降至40%左右,為了將美國頁岩油逐出市場,邀請了俄羅斯等產油國加入OPEC,成立新的中東產油國聯盟及產油盟國「 OPEC+」,掌握將近60%的全球產量,搶回油價訂價權。

► 2017 年美國為了重新獲得油價訂價權,川普宣佈能源獨立計畫,撤銷乾淨能源的環境保護限制,允許更多石油、天然氣和煤炭的開採,開放原本被禁止的海上油田,美國原油出口大量攀升,成為最大生產國。

美國能源自給自足,未來應該會減少軍事干預來控制石油資源,可以從美國逐步撤出中東地區看出。例如:2019 年從敘利亞部分撤軍、2020 年從伊拉克部分撤軍、2021 年美國正式從阿富汗撤軍。

從 2008 年至今,美國成為最大產油國,產出的原油中,75%都是頁岩油。雖然美國不具有油價訂價權,但是對全球石油市場價格走勢有顯著影響。

乾淨能源發展

過去幾個世紀「木材」一直是全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,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,蒸汽機的發明,促進了火車發展,主要能源轉變為「煤炭」,全世界大約一半的能源來自煤炭。20世紀後,內燃機的發明,讓汽車成為日常交通工具,主要能源轉變為「石油」。

因為火車和汽車的普及,促進能源轉型。一種商品如果要達到商業化就必須量產,而量產的前提就是具有市場性。

風能與太陽能

因為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已具有成本競爭力,據統計,2020 年的太能光電成本較 2010 年下降 82%,同期的風力發電下降 46% 。因此「太陽能」和「風能」目前成為未來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

🌬️風力發電

全球適合發展「風力發電」的陸地和海洋的風場加總約可提供 175,000 TWh。以2023年為例,全球電力消耗為 29,925 TWh,其實風力發電是可以涵蓋全球電力需求。

因為深海風電技術突破,降低對陸地資源的依賴,風電產業目前正進入一個快速成長的時代,2023 年全球風力發電新增裝置為 117 GW,累積風力發電裝置為 1,023 GW,預計新增發電裝置每年會以每年 9.4% 速度成長。 

風電平均發電成本(LCOE)從 2010 年: 80~120 美元/MW,在 2023 年下降至 30~50 美元/MW,其價格已經可以和天然氣的發電成本 45~108 美元/MW 競爭。

前十大整機製造商中,中國占六間

延伸閱讀 : 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  

🌞太陽光電

太陽光電沙漠是較合適的,城市、森林、雪地等地區較不適合,全球適合發展「太陽光電」的區域約可提供 600,000 TWh,太陽光電也是可以涵蓋全球電力需求。

太陽光電產業在 2006 年到 2011 年間,產線從德國、日本、美國轉移到中國後,產能擴大後價格暴跌。目前太陽能光發電設備,58%的矽、93%的矽晶圓、75%的太陽能電池,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,都是由中國生產。

太陽光電平均發電成本從 2010 年: 200~300 美元/MW,在 2023 年已降至 20~40 美元/MW,其價格已經低於燃煤和天然氣發電。

2023 年全球新增太陽光電新增裝置量為 447 GW,累積太陽光電裝置為 1,624 GW,目前,太陽能供應了全球超過 6% 的電力需求。

延伸閱讀 : Solar Power Europe 

氫能和儲能 

在推動全球向低碳發電過渡的過程中,風能、太陽能成為乾淨能源的兩大支柱,但有兩個主要缺點:

(1) 風能與太陽能的發電量受天氣和自然條件影響,具有間歇性。例如:太陽能只能在白天發電,夜間或雨天的發電量將大幅下降;風能則取決於風速,無風時無法發電。

(2) 風能與太陽能無法像煤和石油一樣以有形物質儲存,且能量密度較低。例如:煤和石油能夠儲存大量能量,燃油卡車加油約需 5-15 分鐘,可行駛約 1000-2000 公里;但是電動卡車用超級快充也需要約 1 小時以上,只可行駛約 300-800 公里。

🔋儲能(Storage Energy)

為了因應這兩個問題,就需要儲能設備把風能與太陽能儲存起來。就像我們為了要即時用水,家家戶戶現在都裝有水塔的概念。例如:2019年,特斯拉(美股代碼:TSLA) 在澳洲建設大型鋰電池儲能系統(Megapack),用於平衡風能供電。

未來城市將會是一座「儲能城市」,一座需要隨時使用能源的智慧城市。目前主流儲能技術(如鋰電池)適合短期電力調節(4-6 小時),但無法滿足季節性或長時間的儲能需求。

Tesla(美股代碼:TSLA)在澳洲的大型鋰電池儲能系統

💧氫能(Hydrogen Energy)

風能、太陽能為目前乾淨能源的兩大支柱,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足夠的日照量或是足夠強的風速,就如同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煤礦和石油,因此這些國家再生能源就需要和其他國家購買。

這些具有充裕乾淨能源的國家,為了能將這些乾淨能源如同過去媒和石油一樣賣給其他國家,就需要一種能儲存、能運輸的乾淨燃料,也就是氫氣。氫氣是一種能量密度高的有形物質,燃燒後僅產生水,不產生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。

在太陽能或風能過剩時製氫,解決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。氫氣可以大規模的儲存,也可儲存數月甚至數年,不像電池只能短期存儲,彌補儲能設備的不足,未來將會是儲能和氫能結合在一起的世界,提高能源系統靈活性。

Linde(美股代碼:LIN)在德州的藍氫工廠

能源市場

氫能市場正迅速發展,各國積極建立氫氣供應鏈,讓氫氣成為可交易的能源商品,類似於石油、天然氣等傳統能源。

石化供應鏈 

石化能源供應鏈分成三個部分,分別是原油開採、運輸與儲存、石化產品。

傳統能源的起點以石油為例,是原油的開採,涵蓋了從勘探到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,尋找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,確定了儲藏的位置,石油公司會在該地區進行鑽井,並利用各種技術將原油從地層中抽取出來,例如 :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最大的石油油田 – 加瓦爾油田。

原油被開採出來後,從生產地運輸到煉油廠,並進行適當的儲存。運輸可以通過各種方式,管線、陸運、海運等。管線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,直接連接油田和煉油廠,能夠長距離輸送大量原油。例如 : 德魯茲巴管線(Druzhba Pipeline) 是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線,從俄羅斯輸出送到德國,再從德國出口到歐洲各國。

德魯茲巴管線(Druzhba Pipeline)

煉油業最重要就是將原油送到煉油廠,透過精煉把原油轉化成不同的石油產品,例如柴油、汽油、潤滑油等。台灣因為沒有油田,需要在國際市場採購原油,通過海運送到台灣,台灣只有最下游的煉油廠,例如 : 台灣中油公司(CPC Corporation, Taiwan),中油負責將進口的原油進行加工,轉化為汽油、柴油、石化原料等多種產品,供應台灣國內市場。中油如果要採購採購原油,就需要到「能源交易所」購買。

氫供應鏈

氫氣供應鏈與石化能源供應鏈類似,可分為氫氣生產、運輸與儲存、終端應用三個部分。

傳統上,氫氣主要來自天然氣蒸汽重整(SMR),這種方式雖然成本較低,但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,被稱為「灰氫」。然而,在碳中和的趨勢下,許多國家開始推動低碳氫氣的發展,例如「藍氫」技術,透過碳捕捉與封存減少碳排放。

利用風能、太陽能發電進行水電解來製造氫氣,這種方式完全不會產生碳排放,被稱為「綠氫」,因此被視為未來氫能經濟的核心。沙烏地阿拉伯、澳洲與歐洲多國已投入大量資源發展綠氫,期望能夠建立穩定的生產鏈,供應全球市場。

氫氣的運輸方式類似天然氣,包括管線輸送、液態氫運輸船。例如:歐洲正規劃「歐洲氫能骨幹網(EHB)」,以連接各國氫能產業。然而,對於長距離運輸,液態氫(LH2)成為解決方案之一。日本與澳洲合作開發了全球首艘液態氫運輸船「Suiso Frontier」,希望能夠建立國際氫能貿易的新模式。

氫氣不只用於發電,還能用於鋼鐵、煉油、石化、肥料等。在交通運輸上,氫能車(FCEV)被視為電動車以外的另一種方案。

電動車在低溫環境下,電池效率會快速下降;電動車充電時間長,不像氫氣和石油,可以立即使用。例如:美國幅員廣大,長途運輸的卡車沒有辦法等待一整個晚上的充電,因此未來將會是「氫能車」和「電動車」並存的世界。

氫能作為一種零碳、可再生且儲能靈活的能源,與儲能技術和智能電網的結合,將為未來城市提供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。這不僅是一場能源革命,更是一場投資機會。

重點精華

  1. 為了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的,不論是對抗氣候變遷的「政策面」,還是來自電力激增需求的「需求面」,全球的能源產業勢必要大幅轉型。
  2. 太陽能或風能因為成本大幅下降,成為再生能源發電主力;智慧電網將能源使用有效調度,將進一步降低再生能源價格。
  3. 再生能源透過電池儲存,當能源過剩或無法電池儲存時儲存為氫氣,氫氣將成為未來能源市場主要商品之一。

💰這一篇我們討論了能源業的發展歷史、競爭關鍵、未來動向,下一篇將要告訴你如何找到能源業的投資機會! 

0 留言
0

請留言